2017秋季演講

2017「數位人文」系列演講:透視數位文化的萬花筒
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通識教育中心、台灣與跨文化研究國際博士學位學程、科技部


  1. 講題:擬仿技術與身體的延伸──智慧型手機對於流行文化的影響
    講者:劉定綱(台大社會學博士、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
    時間:10/17(二)19:00-21:00




  2. 講題:搭著3C筋斗雲,讓語言騰雲駕霧
    講者:鄭順聰(作家、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
    時間:10/18(三)13:00-15:00
    演講內容:

    講者鄭順聰曾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現專職寫作。出版多本小說,並使用台語文寫作,長期關注台語文議題,透過寫作、演講教育等多元方式逐步推動台語文進入日常。此次演講主要談論面對台語文教育,我們要如何透過多元的媒介進行學習和使用,並且針對台語文推廣,提出許多不同面向的想法和可能性。

    演講開場即是利用透過網紅名人的案例,帶領學生突破對於台語學習的傳統框架,開始思考台語學習可以有哪些有別與傳統的創新可能。譬如youtube影片教學、趣味影片等,都創下高點閱率,這樣是否代表網路是一個適當可行的媒介,再透過搭配不一樣的形象、內心呈現,吸引更多人來學習語言。

    演講中段以問答題形式,與同學進行互動,問題中提及許多一般人面對台語,可能會出現的細小但很少人提及討論的差異。譬如不同念法、腔調的台語詞彙使用,讓同學了解到台語與生活區域、本土性息息相關,在生活中談論台語體會台語的精妙。

    最後來到我們如何從生活不同面向,開始學習台語,並且運用不同資源,多元式的學習管道,來提昇台語的普遍性,逐步增加台語在生活中的位置和份量,讓使用語言更佳的自然。

    相關照片:

  3. 講題:編書人面對0與1的挑戰
    講者:顏少鵬(方寸文創總編)
    時間:10/25(三)15:00-17:00
    演講內容:

    講者顏少鵬曾任三民書局副總編輯、時報文化主編,現為方寸文創總編,編輯與出版經驗豐富。此次演講以自身從事出版經驗,簡潔而仔細的帶領同學了解出版社現況,以及身為一位編輯工作職責、工作環境、內容等,並且透過大數據等相關資料,去思考出版與數位媒體結合後,會出現怎麼樣的可能性。

    演講一開始,他詳盡地透過編輯的例如戲劇、編輯日常照片,開啟同對此一行業的初步認識,並且詳盡的說明,編輯此一職業背後的核心價值,工作中可能會碰到的難題與困境。不僅對於編輯此一職業有很深入的介紹,對於出版業也能讓同學窺知一二。

    後段演講提及電子書目前在台灣狀況和對紙本出版影響,帶我們去重新思考,關於電子書是否能夠取代紙本出版?以一問題討論最核心的關鍵問題為何?電子書發展在台灣的困境為何?

    最後透過大數據資料庫,並且帶我們了解嘗試還原讀者群,並且使我們在了解目前書市上作品風向如何,作品大多是什麼面向,在現在越發艱困的出版行業,要如何鎖定目標群眾,將一本作品成功推上市場。整場演講簡單但不含糊地讓同學們了解編輯此一職業,和整個出版業的現況。

    相關照片:



  4. 講題:「實境遊戲」中的文史故事:以金魅殺人魔術為例
    講者:瀟湘神(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時間:11/9(四)10:00-12:00 
    演講內容:

    今天邀請到「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同時也是暢銷書《臺北城裡妖魔跋扈》的作者瀟湘神老師,到課堂上跟同學分享如何將傳統文化的「鬼故事」重新整理、設計,並發展出「桌遊遊戲」的過程。

    瀟湘神老師在演講中逐步拆解,要完整的呈現跟設計故事時的過程;例如收集資料所需要的邏輯推論,對於訊息的敏感度也要比一般人高等等…,同時分享了自己追查資料及考證的有趣經過。他舉出人們看待妖怪、鬼魂為何會別於「神」的差別;那是因為妖怪、鬼魂他們多了「人性化」的部分,就好比希臘神話中的眾神,最吸引人的點其實就是他們擁有的「人性化」,而台灣的妖怪、鬼魂故事更是照著社會的脈動、文化現象而有所改變的;千奇百怪又富含人性的特色,正是最有趣最吸引人的重點。

    瀟湘神老師特別提到,以往冠上「文創」的詞,就好似「復興」了什麼非常有價值的傳統藝術,但是這些再製文創商品,往往是以形象出現而已,卻忽略了文化上的背景、脈絡以及合理性。把這些珍貴史料抓出來重新彙整,並以現代媒介的模樣介紹給大眾,才能夠稱之為文創,也正是講者在持續努力的工作。而〈金魅殺人魔術〉正是經過嚴謹的查證史料後設計出的一款桌遊。

    而課堂的同學正在進行的作業,就是必須使用網頁設計的方式把古詩詞介紹給大眾認識,並且要跳脫以往的國文課本的形式,不能只是單單介紹作品、作者、註釋如此而已,而是要用能吸引現代人的角度去看待。這不僅僅是在資料的查證上要嚴謹,努力將網站設計的有趣、吸引人更是重要的課題。要如何「活化」這些史料、運用數位媒材,就必須靠兩位老師以及各位同學一起努力了!

    相關照片:



  5. 題目:文化與數位科技之實驗與示範:以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為例
    講者:劉彥愷(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專案總監)
    時間:11/16(四)14:00-16:00
    演講內容: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中興大學台文所長期以來都在探索人文與數位結合的可能,尋找台灣文學跨文化,跨領域合作的機會。本學期的台灣文學史專題(一)課程便邀請由中興大學圖資所畢業,目前擔任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專案總監的劉彥愷先生來到班上分享一位文史畢業生在未來就業的方向與可能。

    劉總監從一位中研院主管的角度,開誠佈公的講述業界挑選人才的標準:要有跨領域的專長,例如,有文史兼具行銷的能力、有藝術兼文學的才能…等,都會比只一有單一專長的求職者會得到更多賞識的機會。

    其後,劉彥愷總監也分享了多個中研院結合人文與數位製作的實例,例如《CCC創作集》、臺北地圖歷史散步、覔臺北…等(所有內容可從典藏臺灣中找到)。劉彥愷總監期望透過本次的演講,不僅讓台文所學生思考未來出路的可能,也希望能因應業界的需求而能在學時代做好相關的職場準備。

    相關照片:

  6. 題目:新媒體時代的人文知識共和國
    講者:涂豐恩(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故事」網站創辦人)
    時間:11/22(三)19:00~21:00
    演講內容:

    如果史書美老師告訴我們:要把台灣放進世界,那麼涂豐恩老師便用「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告訴大家,他如何做到「把台灣放進世界」,如何透過跨媒體(transmedia)的應用來把重要的「故事」傳播到世界上去。

    涂老師在演講一開始先分享他做「故事」網站的契機(對媒體、出版與學術界失望),他認為台灣大眾沒有得到「重要故事」的管道,沒有一個可以看見「國際」的平臺,所以大家才會有一直有被邊緣化的危機感。

    然而,涂老師認為這種危機感,其實並不是來自於世界忽略了台灣而產生的,而是源於台灣自己本身看不見與世界的連繫,因此老師認為台灣人文學子當前最重要的責任便是把那條命中注定的紅線拉出來,讓「線索」浮現,而這也就是「故事」網站創辦的目的:讓台灣的知識學者擁有一個平臺,用自己的角度去書寫台灣與世界的關係,也讓台灣的一般大眾,擁有一個頻道,用自己的視野去瞭解世界與自己的關係。

    最後,涂豐恩老師說,他做「故事」網站並不是要「普及」歷史,而是要讓「故事」有發表/觀看的平臺,而「真正重要的故事」是自然就會「普及」的。

    相關照片:




  7. 時間:11/23(四)10:00-12:00
    地點:人文大樓203-1室
    題目:以「桌遊」縫補記憶斷層:台北大空襲的歷史啓示
    講者:張少濂(迷走工作坊創辦人)
    主持:高嘉勵(台文所副教授)
    演講內容:

    今天邀請製作《台北大空襲》的「迷走工作坊」創辦人張少濂至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將歷史故事遊戲化的詳盡過程,包含製作、考察、談合作授權、募資計畫等一步步《台北大空襲》的生產過程。

    張少濂首先介紹《台北大空襲》的歷史背景,距今70年前日治時期的台北遭到美國第五航空隊超過一百架次的轟炸機空襲,造成嚴重傷亡,上萬人流離失所;這是一段二戰期間確實存在,在現代卻鮮為人知的一段歷史。而且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大家最熟悉不過的現代台北街道、有些建築甚至還佇立在你我都曾經走過的那些街口、磚瓦、石牆上。

    《台北大空襲》遊戲生產的過程中,製作團隊挖出了不少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歷史,不過其實這也顯示出,大部分台灣人對於日治時期歷史的空白或誤解。課堂中撥放了一段影片,內容是隨機採訪台北街頭的民眾,從學生到老年人都有,藉由影片我們可以瞭解不少人根本分不清楚台北大空襲時,空襲台北的國家是美國還是日本亦或是中共。

    而製作《台北大空襲》除了要精準的歷史考察與角色設計之外,還有多項的跨領域合作,包含手繪古台北建築,含大稻埕碼頭、江山樓、總督府、台北一女等,且繪畫的內容還須經過學者檢視,要能夠符合史實,就連飛機的剪影,轟炸產生的煙的風向,都必須細細斟酌;還有與閃靈談〈暮沉武德殿〉民謠版歌曲的授權合作,都是需要多方面專業以及時間鍊成的。

    講者也鼓勵同學要學習「學會等待」,雖然科技、思想日新月異,但是能夠做好一件事情的不二法門就是放慢腳步,把不懂的搞懂、相信專業檢視、細膩的處理每一個環節才是最重要的;絕不能因為貪快而疏忽細節,唯有注重每一個細節的好作品,才不必恐懼被大眾市場淘汰,才能站穩腳步往前邁進。

    相關照片:


  8. 時間:11/23(四)14:00~17:00
    地點:人文大樓205室
    題目:「數位研究工具入門」實作工作坊
    講者:涂豐恩(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故事」網站創辦人)
    主持:朱惠足老師(台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演講內容:

    面對新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產業產生無可避免的焦慮,使得多數媒體從紙本印刷轉進使用網路傳播之法。而在圖書館、大學等圖書典藏單位亦無法逃出此一網路影響範疇,故而多一同地轉趨探求數位典藏的可能性,在數位典藏的當中,眾人面臨到的是如何典藏、怎樣使用的巨大問題,在這二者當中,「查找資料」所佔的地位是無法比擬的。因此,如何有效率且正確地查找到自身所需的資料乃是一重要課題,有鑑於此,中興大學台文所在本學期的台文史專題(一)的課程規劃上,特別安排了一堂「數位研究工具入門」實作工作坊,邀請創立「故事」網站的涂豐恩老師來講授。涂老師耐心的帶領學生實際操作數位工具,像是該如何透過Google Ngram做詞頻分析,或是如何使用Voyant Tools做文字分析,又或是如何藉由Knight Lab的Timeline與StoryMap功能來說故事。經由這一堂實作課,讓許多原本對人文數位焦慮的學生,發現了自己在數位人文中的可能。也許未來或許就像李開復在台大畢業典禮所演說的:「進入AI時代,各種文科真的變得更有意思了。」。

    相關照片:



  9. 時間:12/26(二)18:20-21:00
    地點:人文大樓711室
    題目:走在「遊戲角色」創造與小說人物創作間
    講者:楊双子(中研院「覔臺北」遊戲編劇、《花開時節》小說作者) 
    主持:高嘉勵(台文所副教授)
    演講內容:

    今天邀請台文所的所友暨作家楊双子到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創作經驗,以及台灣文學市場運作。楊双子出版的歷史穿越百合小說《花開時節》深獲文學界與市場肯定,入選了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以及入圍OPENBOOK年度十大好書決審。

    楊双子說,中國的歷史小說發展是非常蓬勃的,他們的小說世界擁有強大的世界觀,對於古代禮制描寫非常精細,但是有些部分如果仔細考究還是會發現不合古禮的部分,但是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模仿(修正)當中,他們所架構出來的「過去的中國」出現了一套邏輯,這一套邏輯可以強大到就算是沒有考據也是可以被不同小說「借用」的。反觀台灣,若是台灣能夠有足夠的文本建立出台灣日治時期的世界觀,那麼對於填補大眾對1949年以前的歷史空白會有很大的助益。

    我們在小說、電視、電影中觀看過許多的穿越劇,大多都是現代女性穿越到中國古代,經歷一場冒險或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為什麼都沒有台灣女人穿越到日本時代的作品出現呢?那如果當代女性穿越到日本時代,她會經歷到些什麼呢?以此為契機,楊双子的《花開時節》就這樣萌芽了。

    楊双子除了小說創作外,還有幫手機遊戲編寫劇情,與中研院合作「覔台北」手機遊戲中的古蹟建築腳色設定,是將古蹟建築擬人化的一款遊戲,其中角色的個性、服裝造型皆是來源有自,配合手機地圖,除了讓玩家能夠體驗街頭實境,更希望能夠結合城市觀光,提高歷史建築的能見度。最後講者有拋出一個值得深思的觀點:我們將文學娛樂化,會不會抹殺掉文學的價值?但如果不將其娛樂化,是否就無法打進大眾人民的生活,在這兩難間,未來會有更好的平衡點嗎?

    相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