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尹萍〈南灣舟楫〉
出處:《海洋台灣》(天下雜誌,2006/6/6),頁3-18
作者書寫手法為借景敘事,講述著南灣水下與岸上的故事,來告訴我們汙染所帶來原因及後果,先以保育員將視野帶到水下,檢查珊瑚為主,帶著讀著跟著一起遊水下,「帶上面鏡,咬一根呼吸管。不必游遠,一埋下頭,另外一個世界立刻出現在眼前」,因為我本身有學過此種潛水方式,叫做自由潛水,是屏住一口氣下潛,而不是背著氣瓶,所以更能感受自己與海洋的連結,而頓時明瞭生命的距離,就是兩口氣之間的長度,我看見眼前的世界是我前所未有,甚至從來沒想過,不僅有著文中說的大花菜紫色珊瑚、葉片似的綠色珊瑚,還看到超大橘色海扇珊瑚,雖然他們是趴在石頭上生長,但卻能感受到珊瑚們的生命,看著熱帶魚穿梭在珊瑚與岩石之間,大海就好像大們的遊樂園,並說「在沙灘上的人潮,可能離你才幾公十幾公尺遠,但是海水隔絕了一切。埋頭海中,再也聽不到任何吵雜的聲響,只有你,優游在補可置信的美景當中。」正如我潛下水後,只感受到自己,和作者說的一樣,只有我,被這片美景包圍,我的世界瞬間變得安靜的只剩自己,直到呼吸渴望的到來,提醒著我該面對現實了,這樣的世界猶如天堂般平靜與美麗。
作者從平靜與快樂的心境,告訴我們這些太美好的事物容易損毀,南灣西側的核能第三發電廠,排出的廢稅太高,珊瑚受不了白化了,也告訴我們,除了水溫過高,還包括廢水汙染,垃圾汙染,盜採珊瑚等破壞海域生態的現象,這時我們的視角又回到了保育員經查下海查看,回到了陸地上。
「海濤轟然拍打著礁石,是在同意地應和嗎?還是想要訴說甚麼深藏海底的秘密?」
用這段話來開啟這片海洋要告訴我們的故事,述說著南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作者先從地形著手,我覺得很特別的是作者說「有人說與其說台灣的形狀像番薯,不如說更像樹葉」,恆春就是葉柄,這是我以前沒有發現的事情,我認為作者是因為恆春在他心中,是個非常重要,具有地位的一個地方。
而葉柄就是樹葉的開始,這個開始,作者帶到了這片土地上的最一開始的人們,這些人們被歸類成南島民族,看似沒有很重要,因為大家可能都認為英文是全世界通行最廣的語言,但其實南島語才是,南島語是先民渡海所發展出另一種語言,而台灣就是南島民族的發源地,之後才被中國大陸漢化,我們都是生長在台灣,都是個南島民族,卻對海洋如此陌生,是因為以前的戰爭,帶給人民對於海洋一些恐謊,只有土地才能安心,進而反思,我們的語言中真的好少有關海洋的詞彙,普遍家庭還是覺得海洋是危險的存在,會說到這些是因為海人出發去南太平洋尋訪的時候,並定會經過南灣。
在這片土地下最珍貴的就是海域生態,硬珊瑚因逐漸上升變成礁石,隨著居住人口越來越多,程式開發,墾丁大部分的道路房屋都建在他身上,如果做不好水土保持,會成為珊瑚最大的夢魘,「由於他們是固著生活的生物,當環境中的沉積物增多時,他們無法逃避,只有任其掩埋而窒息。」文末所提到,那些年輕熱情的保育員,也許還沒有機會讀到,「大量的泥沙在被沖入海裡後,使海水變色,久久不散,海底的生物則身受其害,估計約三分之一以上珊瑚死亡,已受到嚴重破壞」用這段話來做結尾,告訴我們南灣海下雖美,但他們也在浩劫中,令人省思。
會選擇此篇是因為自己最常去潛水的地方就是南灣,而作者寫了好多有關這片土地的故事,讓我與作者連結,與南灣連結,又因為修了這堂課,想還可以藉此機會再去潛水,看看我之前沒發現的事情,讓潛水變得更有故事。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讀環境工程學系,對環境有很大的使命感,希望能透過自身力量,讓更多人了解海洋是需要保護並且尊敬的。照片中潛點是在文中核三廠附近出水口右側,更能理解其中所說的珊瑚白化,文中所提後壁湖潛點,相較起來,後壁湖真的有比較多開發,讓增加了我對作者的信任感,因為她寫的正是我有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