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出處
劉克襄〈高鐵站旁的土地公〉,出自於《11元的鐵道旅行》,頁174-182。(台北:遠流出版,2009)
拍攝理念
厝仔福德祠與百年黃連木原先在興建高鐵站時被規劃遷移,後因在地居民的反對與立委陳情,最終留下。這次影片主題為<廟宇於時代演進中的生存>我們認為黃連木與厝仔福德祠對於在地人的意義重大,除了是地方信仰中心以外,還因為從高鐵興建規劃中保留下來,路過的旅人、高鐵站的商家也會來向福德祠、老樹祈福。多年來當地居民也依舊照顧這棵百年老樹,即便周圍環境早已改變,從原本的水田草地,到現在的建地停車場,周遭居民依舊對在地信仰堅定不移。
文本分析
文本中一開頭就給了我們一張地圖,但由於相當簡略,我們只能知道大概的相對位置,無法根據地圖本身找到廟宇的正確位置,但只要透過GOOGLE MAP的協助,我們即可輕易的抵達小廟。
而之後關於文本內對於厝仔福德祠的細部敘述就相當貼切,從小廟旁的黃連木「他足足有三人抱的軀幹,主幹強健,樹根部位堆置了許多大卵石,每顆都接近橄欖球的大小。」、「老樹下設有一香爐,另一側則擺了一座觀音菩薩像」到關於廟宇細節的描述,都彷彿置身現場。但或許是因為寫作當下與現今已相差十年,早已看不到「土地公的奉衣上,有著高鐵車隊烏日站管理委員會等字」,不過一旁仍有公告著與高鐵站相關的字條,可見這座廟宇至今仍與烏日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吧。
最大的差異,大概就是當我在閱讀文本時,我以為他會是一大片荒野中的一座小廟,要穿越草堆才可抵達,但到現場時才發現,依循著人行道即可到達,一旁的建設相當現代化,停車場、馬路,僅有一側是荒野,但表面上也覆蓋了水泥,並非最原始的樣貌,看來過不久,這片荒野也很快就會被規劃為其他人工建設的一部分了。
參考資料
第一個參考資料自然是本次的文本,11元的鐵道旅行,作者劉克襄會在每一個篇章的 開頭,包括本次拿來拍攝的篇章-高鐵站旁的土地公畫上手繪的車站地圖,透過車站地圖,我們就大概能夠了解文中的土地公廟是在地圖中的哪個位置,這個作者的貼心可以避免讀者找錯地方。此外,作者另一個貼心的點是他會在文章附上照片,方便我們透過照片對照拍攝地點是否正確。由於文本出版於2009年,距今已有10年,為了確認廟宇的現況、甚至是否存在,我們使用了Google空拍圖以及Google地景確認廟宇的所在位置,幸好在觀看地景後,廟宇是在附近的開發下被保存了下來,甚至在站體旁邊的停車場附近有一塊綠廊道可供我們拍攝,這是令我們感到最開心的事。最後,則是劉克襄本人的書寫風格啦,他的書寫風格在他的其他書籍中也同樣呈現親近大自然、人群的感覺,充滿溫度的文字,讓我們決定用充滿溫度的兩人對話來呈現這個影片,要知道,文本當中是沒有任何對話的喔。
工作內容分配
腳本:共同討論後由大方、易賢撰寫
影片剪輯:易賢、亞弘
演員:易賢、亞弘
攝影:易賢、大方
錄音:亞弘、大方、易賢、潔心
期末報告內容撰寫
改編橋段:大方
拍攝理念:潔心
文本分析:大方
參考資料:亞弘
內容簡介
一個背著背包的旅人走出了高鐵站,張望著,緩緩的面向草原...
旁白:(177頁)-1
前方草原,傳來小雲雀飛入天上的清脆鳴叫。也不知在半空中有多少隻,但那美妙的聲音,到處傳來,從未停歇。我不免有些感傷,再過個四五年,這些空無一物的草原,或許都會興建公寓大樓,成為台中最熱鬧的區域。
旅人自遠方慢慢走向小廟,他疑惑著此刻這個突兀的廟宇為何還能坐落在此,而坐在樹下的在地人望著他,同時也在想著,這年輕人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
旁白:(178頁)-1
小廟旁邊的百年大樹,樹幹擁有直條裂紋的理性線條,遠望以為是樟樹,接近時才發現,竟是一株黃連木。他足足有三人抱的軀幹,主幹強健,樹根部位堆置了許多大卵石,每顆都接近橄欖球的大小。
旅人投了些香油錢,點了香開始祭祀,從天公爐、到小廟、再到黃連木下的小香爐
旁白:(178頁)-3
黃連木老樹下設有一香爐,另一側則擺了一座觀音菩薩像。另外,大樹旁邊嶄新的小廟,叫厝仔福德祠。
在地人開口問「你是來拜拜的嗎?」
旅人「沒有,就四處看看。」
在地人「真難得看到有年輕人來這裡晃晃呢」
旅人「之前就想來了,只是一直沒機會,你是住這附近的嗎?」
在地人「是,我從小就在這附近長大」
旅人「這座廟能被保存到現在,肯定很重要吧」
在地人「我們小時候都在附近玩,附近都是水田還有白鷺鷥,村里的人也常來祭祀,之前要蓋高鐵時還差點被拆掉呢,甚至鬧上了新聞,還好最後被留了下來,你看,現在高鐵反倒是尊敬我們土地公了呀,我就說阿,土地公對我們這片土地來說,本來就是個重要的存在,哪能說拆就拆的呢?」
旁白:(179頁)-1
土地公的奉衣上,有著高鐵車隊烏日站管理委員會等字,可見這座小廟和老樹,跟高鐵的關係匪淺,當初高鐵想砍除此樹,鬧得新聞見諸各媒體,現在轉而虔誠祭祀,其中的轉折變化,頗耐人尋味。
旅人「是阿,我曾看過那新聞呢,真的幸好是被保存下來了」
在地人「我告訴你啊,不只是附近的人會來祭祀,連周邊各行各業的負責人都會來這裡拜拜,大家都知道,這裡有著一座和高鐵有關係的廟祠,就像我們大家的保護神一樣」
在地人「那頭還有一座廟阿,往那個方向就是了,我們現在這座廟宇朝著大肚山,守護著我們三和村,而另一頭那座廟朝著筏子溪,守護著湖日村,你有興趣的話再去看看吧。」
旅人獨自繼續踏上了他的旅程,不管世代變遷,廟宇於地方始終有它存在的重要性,這樣的在守護著於土地上生活得我們。
旁白:
(182頁)-2、(182頁)-3
以前水田瞭望的時,兩棵老樹遙遙相對,勢必為純樸的鄉村風景。
我如此想著過去的美好,雖時移勢轉,仍期待著兩棵大樹,還有相伴的土地公,同樣庇護高鐵。
拍攝畫面
旁白:(177頁)-1
前方草原,傳來小雲雀飛入天上的清脆鳴叫。也不知在半空中有多少隻,但那美妙的聲音,到處傳來,從未停歇。我不免有些感傷,再過個四五年,這些空無一物的草原,或許都會興建公寓大樓,成為台中最熱鬧的區域。
旅人自遠方慢慢走向小廟,他疑惑著此刻這個突兀的廟宇為何還能坐落在此,而坐在樹下的在地人望著他,同時也在想著,這年輕人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
旁白:(178頁)-1
小廟旁邊的百年大樹,樹幹擁有直條裂紋的理性線條,遠望以為是樟樹,接近時才發現,竟是一株黃連木。他足足有三人抱的軀幹,主幹強健,樹根部位堆置了許多大卵石,每顆都接近橄欖球的大小。
旅人投了些香油錢,點了香開始祭祀,從天公爐、到小廟、再到黃連木下的小香爐
旁白:(178頁)-3
黃連木老樹下設有一香爐,另一側則擺了一座觀音菩薩像。另外,大樹旁邊嶄新的小廟,叫厝仔福德祠。
在地人開口問「你是來拜拜的嗎?」
旅人「沒有,就四處看看。」
在地人「真難得看到有年輕人來這裡晃晃呢」
旅人「之前就想來了,只是一直沒機會,你是住這附近的嗎?」
在地人「是,我從小就在這附近長大」
旅人「這座廟能被保存到現在,肯定很重要吧」
在地人「我們小時候都在附近玩,附近都是水田還有白鷺鷥,村里的人也常來祭祀,之前要蓋高鐵時還差點被拆掉呢,甚至鬧上了新聞,還好最後被留了下來,你看,現在高鐵反倒是尊敬我們土地公了呀,我就說阿,土地公對我們這片土地來說,本來就是個重要的存在,哪能說拆就拆的呢?」
旁白:(179頁)-1
土地公的奉衣上,有著高鐵車隊烏日站管理委員會等字,可見這座小廟和老樹,跟高鐵的關係匪淺,當初高鐵想砍除此樹,鬧得新聞見諸各媒體,現在轉而虔誠祭祀,其中的轉折變化,頗耐人尋味。
旅人「是阿,我曾看過那新聞呢,真的幸好是被保存下來了」
在地人「我告訴你啊,不只是附近的人會來祭祀,連周邊各行各業的負責人都會來這裡拜拜,大家都知道,這裡有著一座和高鐵有關係的廟祠,就像我們大家的保護神一樣」
在地人「那頭還有一座廟阿,往那個方向就是了,我們現在這座廟宇朝著大肚山,守護著我們三和村,而另一頭那座廟朝著筏子溪,守護著湖日村,你有興趣的話再去看看吧。」
旅人獨自繼續踏上了他的旅程,不管世代變遷,廟宇於地方始終有它存在的重要性,這樣的在守護著於土地上生活得我們。
旁白:
(182頁)-2、(182頁)-3
以前水田瞭望的時,兩棵老樹遙遙相對,勢必為純樸的鄉村風景。
我如此想著過去的美好,雖時移勢轉,仍期待著兩棵大樹,還有相伴的土地公,同樣庇護高鐵。
拍攝畫面
1. 出站處-拍旅人從高鐵站出入口出站,表示他來到台中了。這時候攝影機定格從旅人背後拍
2. 站前綠地-攝影機定格朝向高鐵站及綠地,此時旅人入鏡,四處張望,不時拿起收機拍照
3. 土地公廟-攝影機先定格對準廟、在地人及黃連木,旅人入鏡後照旁白所說端詳廟及黃連木。等到在地人搭話時便開始對話直到第一段對話結束
4. 此時旁白說話-土地公的奉衣上,有著高鐵車隊烏日站……攝影機對準土地公
5. 接著旅人與在地人再度入鏡,同時鏡頭拉遠,講到在地人說:「那頭還有一座廟阿,往那個方向就是了…再去看看吧。」兩人就往東方走,此時攝影機從廟旁拍兩人背影
6. 接著在地人離開鏡頭,旅人望向遠方另一座廟,漸漸遠離鏡頭
7. 接著攝影機可以拍附近風景,以空景搭配旁白做最後的收尾
2. 站前綠地-攝影機定格朝向高鐵站及綠地,此時旅人入鏡,四處張望,不時拿起收機拍照
3. 土地公廟-攝影機先定格對準廟、在地人及黃連木,旅人入鏡後照旁白所說端詳廟及黃連木。等到在地人搭話時便開始對話直到第一段對話結束
4. 此時旁白說話-土地公的奉衣上,有著高鐵車隊烏日站……攝影機對準土地公
5. 接著旅人與在地人再度入鏡,同時鏡頭拉遠,講到在地人說:「那頭還有一座廟阿,往那個方向就是了…再去看看吧。」兩人就往東方走,此時攝影機從廟旁拍兩人背影
6. 接著在地人離開鏡頭,旅人望向遠方另一座廟,漸漸遠離鏡頭
7. 接著攝影機可以拍附近風景,以空景搭配旁白做最後的收尾
改編橋段
頁174-179,劉克襄於厝仔福德祠的旅程。
文本中,劉克襄主要去了兩座廟宇,規模都相當小,但於當地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主要截取劉克襄自高鐵站後旅程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厝仔福德祠,文本原是透過劉克襄的自身觀察,從廟宇外觀,到來祭祀的人,最後是與地方關係的反思。而我們透過一個角色的加入,讓在地人能跟旅人直接進行討論,間接的告訴旅人這座廟宇的興衰過程,透過在地人更發自內心的感慨,也讓旅人在這過程裡,不只是帶著觀光的心情,更能體會到時代下的保存意義。
文本中,劉克襄主要去了兩座廟宇,規模都相當小,但於當地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主要截取劉克襄自高鐵站後旅程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厝仔福德祠,文本原是透過劉克襄的自身觀察,從廟宇外觀,到來祭祀的人,最後是與地方關係的反思。而我們透過一個角色的加入,讓在地人能跟旅人直接進行討論,間接的告訴旅人這座廟宇的興衰過程,透過在地人更發自內心的感慨,也讓旅人在這過程裡,不只是帶著觀光的心情,更能體會到時代下的保存意義。
拍攝理念
《11元的鐵道旅行》這本書出版於2009年,與現在2019年已經相差十年,這十年來高鐵站旁變化很大。2015年底台中市政府開始在烏日地區辦理副都心計畫,烏日地區以三鐵共構為優勢,並且引進大量的休閒娛樂、展覽、物流等產業,交通方面,因為有高鐵、台鐵、市區公車、公路公車及未來捷運綠線,吸引許多建商投入大量資金競標土地。周圍的稻田空地開始大量開發,相較於十年前周圍滿是水田的景色,近年來已多為建地與停車場。因此高鐵站旁的土地公廟與現在景色充滿對比與衝突。福德祠旁的黃連木更是珍貴,黃連木因經濟用途廣泛,許多位在平地的黃連木早已被砍伐,能留存的百年老樹並不多見。福德祠黃連木位於空曠地區,周圍也只有這棵樹而已,容易受到颱風與其他災害的侵害,但多年來除了樹枝折斷以外,主幹依舊粗壯健康。
厝仔福德祠與百年黃連木原先在興建高鐵站時被規劃遷移,後因在地居民的反對與立委陳情,最終留下。這次影片主題為<廟宇於時代演進中的生存>我們認為黃連木與厝仔福德祠對於在地人的意義重大,除了是地方信仰中心以外,還因為從高鐵興建規劃中保留下來,路過的旅人、高鐵站的商家也會來向福德祠、老樹祈福。多年來當地居民也依舊照顧這棵百年老樹,即便周圍環境早已改變,從原本的水田草地,到現在的建地停車場,周遭居民依舊對在地信仰堅定不移。
文本分析
文本中一開頭就給了我們一張地圖,但由於相當簡略,我們只能知道大概的相對位置,無法根據地圖本身找到廟宇的正確位置,但只要透過GOOGLE MAP的協助,我們即可輕易的抵達小廟。
而之後關於文本內對於厝仔福德祠的細部敘述就相當貼切,從小廟旁的黃連木「他足足有三人抱的軀幹,主幹強健,樹根部位堆置了許多大卵石,每顆都接近橄欖球的大小。」、「老樹下設有一香爐,另一側則擺了一座觀音菩薩像」到關於廟宇細節的描述,都彷彿置身現場。但或許是因為寫作當下與現今已相差十年,早已看不到「土地公的奉衣上,有著高鐵車隊烏日站管理委員會等字」,不過一旁仍有公告著與高鐵站相關的字條,可見這座廟宇至今仍與烏日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吧。
最大的差異,大概就是當我在閱讀文本時,我以為他會是一大片荒野中的一座小廟,要穿越草堆才可抵達,但到現場時才發現,依循著人行道即可到達,一旁的建設相當現代化,停車場、馬路,僅有一側是荒野,但表面上也覆蓋了水泥,並非最原始的樣貌,看來過不久,這片荒野也很快就會被規劃為其他人工建設的一部分了。
參考資料
第一個參考資料自然是本次的文本,11元的鐵道旅行,作者劉克襄會在每一個篇章的 開頭,包括本次拿來拍攝的篇章-高鐵站旁的土地公畫上手繪的車站地圖,透過車站地圖,我們就大概能夠了解文中的土地公廟是在地圖中的哪個位置,這個作者的貼心可以避免讀者找錯地方。此外,作者另一個貼心的點是他會在文章附上照片,方便我們透過照片對照拍攝地點是否正確。由於文本出版於2009年,距今已有10年,為了確認廟宇的現況、甚至是否存在,我們使用了Google空拍圖以及Google地景確認廟宇的所在位置,幸好在觀看地景後,廟宇是在附近的開發下被保存了下來,甚至在站體旁邊的停車場附近有一塊綠廊道可供我們拍攝,這是令我們感到最開心的事。最後,則是劉克襄本人的書寫風格啦,他的書寫風格在他的其他書籍中也同樣呈現親近大自然、人群的感覺,充滿溫度的文字,讓我們決定用充滿溫度的兩人對話來呈現這個影片,要知道,文本當中是沒有任何對話的喔。
反思與心得
大方 在看文本時,有一段敘述一位婦人來祭拜,且身分竟為一連鎖餐飲的台中負責人,對這件事我是持有疑慮的,但這疑慮也在真正於當地拍攝後被解答。短短的一個半小時拍攝,就來了3位計程車司機前來祭拜,搭配上廟宇旁一長龍的計程車,這畫面完整說明了我們當初最想表達:廟宇始終守護著地區的人們這件事。
亞弘 在參與影片的製作過程中,包含前面的腳本書寫,想劇情對話,以及後續的剪片,上字幕,想著如何讓畫面轉場比較順等等,我才知道,原來出來拍外景演戲,只佔整個期末報告的一小部分。雖然花了很多時間製作這份影片及報告,但過程中,我覺得很有趣,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燃燒了許久未拾的戲精魂呢
潔心 這次的期末作業讓我深刻地感受到好的組員的重要性,非常感謝各位組員的幫忙,雖然我好像除了錄音、討論跟寫拍攝理念以外做的不多,但還是也學到了小組溝通的經驗。
易賢 在這次的拍攝中,覺得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剪輯,有時在設想鏡頭及設計腳本時過於單純的想法,造成後續在拼湊影片時的困難,包括場景轉換的生硬感及故事的延續性不足。雖然在這次的拍攝過程中有許多的地方還須改進,但是還是非常感謝小組內大家同心協力,才能把這任務圓滿達成。
亞弘 在參與影片的製作過程中,包含前面的腳本書寫,想劇情對話,以及後續的剪片,上字幕,想著如何讓畫面轉場比較順等等,我才知道,原來出來拍外景演戲,只佔整個期末報告的一小部分。雖然花了很多時間製作這份影片及報告,但過程中,我覺得很有趣,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燃燒了許久未拾的戲精魂呢
潔心 這次的期末作業讓我深刻地感受到好的組員的重要性,非常感謝各位組員的幫忙,雖然我好像除了錄音、討論跟寫拍攝理念以外做的不多,但還是也學到了小組溝通的經驗。
易賢 在這次的拍攝中,覺得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剪輯,有時在設想鏡頭及設計腳本時過於單純的想法,造成後續在拼湊影片時的困難,包括場景轉換的生硬感及故事的延續性不足。雖然在這次的拍攝過程中有許多的地方還須改進,但是還是非常感謝小組內大家同心協力,才能把這任務圓滿達成。
工作內容分配
腳本:共同討論後由大方、易賢撰寫
影片剪輯:易賢、亞弘
演員:易賢、亞弘
攝影:易賢、大方
錄音:亞弘、大方、易賢、潔心
期末報告內容撰寫
改編橋段:大方
拍攝理念:潔心
文本分析:大方
參考資料:亞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