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的火車之旅


改編出處
劉克襄〈青暝公的最後旅行〉出自於《兩天半的麵店》,頁235-238 (遠流出版,2015)

作者十八歲那一年,趁著北上讀書之前,到位於九張犁的老家探訪年邁的阿公,卻意外地陪伴阿公度過一趟短暫的旅程。由於阿公晚年罹患青光眼,以至於雙眼失明,途中只能從孫子的口中得知火車所經之處,從台中到彰化的路程短暫,卻是阿公曾頻繁往來的路線,只要聽見熟悉的地景名稱,便能勾起過往回憶,像是到了烏日庄,便提到作者父親;經過台塑化學工廠,那與記憶中相同的刺鼻臭味;即將抵達彰化時,曾空無一物的山頂有了大佛露出的頭頂,而作者也意識到,這次的旅途阿公僅憑聽覺與嗅覺完成,再感慨之餘,也因為認定這段旅程是他和阿公的最後一段旅程,內心的不捨之情在淚水之中表露無疑。

改編橋段


首先在時間軸的部分,我們將劇情改為已經在現代(2019年)的孫女在坐火車時想起過去在上大學前(1975年),帶著阿公坐火車從台中前往彰化的回憶。

而因為我們組員的男女比,決定將孫子改為孫女,我們認為這並不影響觀看影片的感受。
其次,新版火車的車窗無法開啟,因為考慮到合理性的問題,我們將文本中聞到台塑化工廠的臭味改編成阿公在過去經過此處才有的回憶。

影片中我們也增加了一些對話,想充實文本中沒有呈現出來的更深度的交流。

拍攝理念

在這趟短暫的火車之旅中,我們彷彿看見阿公的人生縮影,隨著這趟旅程的結束而看見人生的終點站。之所以想用這個主題,是因為在文章中,作者表現出他對阿公的不捨,帶著阿公搭上火車,到在車上和阿公熱絡的說話,都是因即將離開阿公身邊,而感到溫情卻又帶點悲傷的祖孫交流。

在現在我們讀大學的這個階段,常常忽略與家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在異地生活而忘記過去孕育自己成長的家鄉,而一直到了已經來不及後,才後悔當初,也已無法挽回失去的過往。我們希望藉由這段影片,將這樣的觀念帶給大家,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與珍視之人相處的時光,多陪陪家人,回家看看。

坐在火車上,看著窗外景色一幕一幕的過去,就像是在回憶一幕一幕的過往,藉由這樣的場景將觀眾拉回過去,並以對話的方式讓觀眾更親近影片中的情景,藉此希望能夠讓人了解我們的想法。另外我們將劇情改為未來回頭去思考以前的時光,也是想表達「人事已非」的意境,這些回憶都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也已經來不及回頭改寫過去了,希望大家能夠體會到,許多事是需要把握當下立刻去做的,一旦錯過了也就無力挽回了。

文本分析

作品起初介紹了當時作者的時空,跟許多文本一樣都是描述以前所發生的事情,點出了阿公跟家人分離,獨自在老家的背景。阿公在的九張犁在烏日區,對於每次返家的作者而言,手上的食物代表著父母對阿公的關切,作者也逐漸成為阿公唯一陪伴的對象。作者與我們一樣,跟家人分開求學,而這最後一次的陪伴中帶出了之後阿公跟作者與平常不同的互動。

對於故事中的變遷,舊時的味道跟記憶接隨著時間而逐漸消失,提供了一個原因使阿公想要去跟作者一同進行”最後旅行”尋找他腦中消失的人事物。而故事的阿公以青光眼點出了”青瞑公”這個主題,怕跟家人相處不來才選擇一個人帶在熟悉的故鄉,在這裡每條巷子即使他失明了都能夠曉得,但熟悉的事物即使是在故鄉也慢慢地隨著時間流逝了。緩緩地拉二胡,聽孫子裝女伶啍唱,這些都是阿公現在記憶中許許多多的回憶,然而隨著作著的離去,這最後的感覺也即將失去,於是青瞑公緩緩開口,跟即將離去的作者進行最後的旅行。點出了題目的主要目的。

因為爺爺有青光眼,他只能夠從手讓給微風吹拂,即使不能再用眼睛感受一切,也想在這陪伴孫子的最後旅行中找回當時的感覺。而從互動可看到雖然因為某些原因阿公跟家裡分開,但他仍心繫者爸爸,彷彿阿公回到當時一樣,看著一步步走回的爸爸,拍著他跟他說’你很懂事喔,這樣走比較省錢’,而作者作為孫子方福像是觀察者般記綠著這一切。

作者陪著阿公一同感受著這份對於阿公相當熟悉的感覺,無論是過橋的轟隆聲,還是大肚溪的流水聲,這一段段的聲音對於阿公是如此熟悉,而作者也共同感受到了阿公與爸爸當時一銅搭車所默默透露出的親情跟懷念。對於阿公碰到了化工廠,只能依靠著嗅覺跟觸覺感知的他,對於這突兀的化工廠努力的去感知著,不管喜不喜歡,如同家附近蓋起了高樓大廈一樣,火車附近的景色跟建築,已經沒有那些曾經的感覺了。

對於跟孫子看到八卦山的大佛,阿公感覺十分高興,彷彿希望能祈求著大佛能夠保佑自己跟家人平安,希望大佛能夠守護著這從過去到現在,阿公跟爸爸跟孫子的這份緣分。當發現八卦山大佛是面對著彰化而不是他們,阿公稍微感到有些寂寞,而孫子對於只能用嗅覺跟聽覺感受著這一切的阿公,不禁心酸起來。這段充滿懷念跟別離的最後旅行,隨著到達彰化市後在大佛的注目下慢慢地結束了。

參考資料

我們找尋了文本,並透過劇中的場景來調整我們的人物與對白,我們著重在於阿公跟孫子的互動,拍攝方面,我們先後來到台中火車站並且在成功車站取景,成功車站是遊子前往當兵的成功嶺所在的車站,而在那我們取了阿公被孫子攙扶慢慢地搭著火車的畫面,希望能找回有如當時作者陪同阿公的懷舊感覺,而我們也搭乘往返彰化跟台中的火車,希望能拍出孫子跟阿公對話的感覺,而對於台塑,我們在找資料後也加入了我們自己的詮釋,阿公在故事的描述中除了對台塑的新鮮感外,也揉合了對環境污染的不滿,而在烏日庄提到以前阿爸的故事時,把阿公對阿爸稱讚的感情給描寫出來使其更有像是給孫子講古的懷舊味道,而這是我認為這是作者想表達的。而那些熟悉的風景與刺鼻的化工廠,點出阿公可以認知的部分。而在八卦山的大佛,則是阿公如何伸出手都無法觸摸到的。大佛好比阿公對於阿爸的寄託,即使近在眼前卻又那麼遙遠,希望被大佛看到的這分心又何止是想要大佛看著孫子與阿公他們而已,更多的是心中所有的寄託,所以當大佛只看彰化時才顯得落魄。這作者以洗鍊的文字把阿公隱藏在行動中的情感從動作跟孫子的觀點中慢慢地點了出來,而這是我們影片想要去呈現的。

彰化台化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302

作業感想心得

  • 吳名虔 對於阿公,我有十分深刻的感受,因為我家爸媽跟阿公相處得並不好,而阿公原本是鐵捲門師父但腰弄傷後只能撿撿紙箱,用貨車帶去回收站回收賺點小錢,而這堆擺放的紙箱對於家裡是不理解甚至讓人退避三舍。而每次凌晨搬運疊好的紙箱時,都是我跟阿公唯一相處的時間,我們沉默地度過了這段時光,從小慢慢搬到大,我慢慢的從丟不上貨車變成可以搬起數捆的紙箱,而阿公漸漸從搬3捆變搬1捆到只能慢慢的拖著紙箱,”你們會變成少年,而我會衰老”到最後時貨車也賣掉了,家中也沒有紙箱了,而再次見到時阿公在安寧病房了。到了安寧病房阿公也有些精神錯亂了,說著那裡的土地要給父親,要去哪家幫他做鐵門記得幫他送午餐跟飲料,說要爸媽給我一些錢說這些是早上賣紙箱到回收場的錢,每一段話都是回憶,每件事都是猶如青瞑公的最后旅行般即使搭了火車,那些懷舊的感覺還是會被新的事物覆蓋掉,終究滄海桑田徒留下段段回憶。
  • 林羿君 透過這次的期末作業,我了解到原來文字和影像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除了能透過文字了解文本所表達的情感之外,也能透過集思廣益,將作品轉化成影像真正的表現出來。從一開始的討論,到影片拍攝,最後影片的剪輯以及文本的分析,我認知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一個完整的作品需要大家不斷的討論及配合,很感謝組員之間的合作,讓我們順利完成了這份作業!
  • 蔡欣恬 在這次的期末報告準備中,其實對我而言是非常新鮮的一次報告,這是我第一次親自籌備拍攝自己的影片,途中真的非常有挑戰性,必須思考畫面怎麼呈現才不會突兀,場景的運鏡還有人物的位置比例,要怎麼安排比較通順,握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棒的經驗,學到了許多東西。
  • 謝佩螢 關於影片的製作與拍攝於我而言已不是新鮮事,不過要將文本拍成影像倒是頭次接觸,準備的過程就好像某部知名小說被改編成電影,覺得有些刺激,而我知道我們的作品仍有不足,但作品裡頭是我們的認真與努力。
工作分配

吳名虔—演員、配音、文本及參考資料之分析
林羿君—旁白、攝影、文本源由整理與簡介
蔡欣恬—演員、配音、拍攝理念、改編橋段
謝佩螢—攝影、影片剪輯、音樂、圖片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