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改編出處

方梓〈陽光和星星交織的城市〉,出自於《城市書寫:33位作家臺中印象》,頁134-139。(晨星出版,2014/12)。

原為靜宜大學的老師,事隔多年後重返校園繼續任教,從公車站出發前往靜宜大學的途中,她看向窗外被陽光曝曬的台中城市,熙來攘往的車輛和城市景象一幕幕映入眼簾,在心中激起陣陣漣漪……校園中景色依舊,熟悉的榕樹道和任垣樓、溫暖的陽光和活潑可愛的學生,曾經走過的道路如今再走過。回想起從前在校園中的點點滴滴,她在各處駐足,空蕩蕩的教室是時空倒帶的起點,僅僅是在走廊經過也能感受到曾經學生帶給她的歡笑和期待。
對你來說什麼是回家?家,是一個溫暖而充滿歡笑的地方,對我而言,家不僅僅定義於親情,是只要內心對這片土地有歸屬、有不可分的情感,都是家。

改編橋段

因為我們人數不夠,沒辦法由演講時的盛況展現學生的熱情,所以我們增加了一個學生在路上遇見作者,相互寒暄的場景,配合作者在通勤路上,助教小實的關心,表現出作者在靜宜大學感受到的溫暖;另外我們加了作者邊走路邊望著空教室的片段,加強作者回憶過去時的溫馨氣氛;還有一些學校的風景,顯現過往回憶的豐富;最後,在夜晚的部分,因為我們沒辦法晚上在靜宜大學拍影片,所以改用學校的咖啡廳做結尾,利用旁白講出作者對台中不管是夜晚或是白天感受到的家的溫馨情感。

拍攝理念

我們認為「回家」是這個文本的中心主題,作者是靜宜大學的老師,文本中有一段作者與助教的對話,從對話中能明顯感受到助教對老師的關心和體貼,不論晴天雨天或是僅僅是風大,助教都不厭其煩地向老師詢問是否要去載她,儘管是簡單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都讓人感到窩心,我們從中推斷作者本身是一個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者對她所任教的靜宜大學充滿美好的回憶,文本中提到許多處他曾駐足的地點,不論是榕樹道、荔枝園、任垣大樓,甚至是走到靜宜大學前的一條小巷,都是他筆下非常值得回憶的畫面,從她書寫校園各個角落所流露出的雀躍的語氣,都讓身為讀者的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他對於回到這間學校重拾教書這份職業的熱情,但她與這所大學之間的連結超越了工作,這間學校的人和事和物才是她的熱情之所在,當人對於一個地方產生了情感連結,便會願意重新回到當地,重拾不論失去多久都要找回的記憶。家該如何定義?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也是一個長存許多人心中的疑問。有棟房子叫算家嗎?與有血緣關係的人同住就算是家嗎?不盡然。對作者而言,家是一個充滿溫暖的地方,有她所熟悉的校園場景,可以與學生共同歡笑互動的地方,靜宜大學便是她的第二個家。有別於陰溼的台北老家,作者對於台中的大太陽和校園中的小太陽更感舒心,我們所選的文本段落皆契合「回家」這個主題,希望能透過陽光普照的校園、她與助教的對話、遇到學生時的互相寒暄問暖,來表達回到熟悉之地的歸屬感。

文本分析

2004年,作者離開台北,再度來到之前待過的城市—台中。因為有人的邀請下,再度來到靜宜大學教書,與這城市結緣。此時作者剛好陷入低潮,諸事不順,而台中是他唯一的心靈窗口,但又不想來到此地,帶出作者紊亂的思緒及心理的百感交集。

轉搭公車到靜宜大學的途中,透過一個個的站牌將到靜宜大學的途中串起來,隨著站牌一個個過去,人逐漸變少,藉由人景變化帶出作者前往的地景由城市轉為郊區,而作者緊盯著站牌不放,顯示儘管以前來過這個城市,但對此已不再熟悉。作者也透過有庭院的咖啡館,推敲台中是個常被陽光曝曬的城市,帶出了當地氣候。陽光煎曬的氣味與台北多麼的不同,如涓涓流水,十分舒適,這呼應了之前提到的“陽光把所有的不快蒸發”,引出作者喜歡台中的太陽。

最後到了靜宜大學,作者回想起那群一直照亮她心中的小太陽,比起實際的溫暖,老師最懷念的還是學生們的熱情,讓他繁重得心情得到了生命中一小塊憩息。在靜宜大學,作者每次上課時,拒絕助教的接送,只為了來一場野菜之旅,透過種種野菜,作者認識了校園,也慢慢愛上了在任桓樓的生活。學生、野菜,舒適的氣候,種種因素溫暖了老師疲憊的心。

參考資料

我們找的文本內文是由作者視角一路帶著我們進入靜宜大學校園,描述雖然簡單卻對她來講意義非凡的校園生活,並寫出在台中教書的這段期間靜宜如何成為她心中那片溫暖的歸屬地。同時找到作者方梓在《時間之門》這本書裡,我們所選取的文本的前一篇,是描寫她獨自在台北工作的孤寂感,了解為什麼作者在這個文本中想來台中曬曬陰溼心情的心境,經過這些資料的引導,我們更能夠去抓到要將文本改編的感覺,拍成主題為找尋溫暖和歸屬感的短片。

接下來再利用地圖大致找了一下作者在文本中寫到的地點以便到現場方便尋找 並查詢公車系統找到從中興大學到靜宜最方便快速的路徑

反思與心得

蔡勝州:
經歷了這次的拍片實作,才發現要做出一個影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像是實地走訪的時候,因為季節的關係,完全沒發現荔枝園在哪,問路人發現原來是我們早已經過的地方。總之是個好玩的經驗,逐漸找到旅行的精隨。
許沁儀:
為了拍攝影片,我首次來到了靜宜大學,儘管是第一次來到此處,但藉由扮演老師的角色,我好似已對這個地方充滿了熟悉感,有回到家的感受。校園中溫暖的太陽和充容的氛圍,讓人更能體會作者在這裡的悠閒自適。
胡維心:
這次經驗讓我體會到改編文本的困難,從拍攝手法要如何展現影片理念,到旁白台詞的設計,老師都和我們討論了很多,但藉由這次的實地探訪和討論,讓我更能體會台中的溫暖,也希望讓其他人都能從影片感受到文本的意境。
白舒閔:
從一開始對於改編文本一點想法也沒有,透過和組員們不停的討論終於有了主題:「回家」的雛形。在實地走訪拍攝的過程中大致上都蠻順利的,也很幸運的在當天微冷的情況下拍攝到了冬日裡的暖陽,也許陽光對於人們就是如此溫煦的依託吧!就算心情是惆悵找不到方向,只要有光,就能引領我們向前。
陳覽繽:
生活在台中,對於燦爛的陽光再熟悉不過。藉由這次的作業,重新感受台中的太陽,原來不是只有炎熱、耀眼。在寧靜的任垣樓裡,和煦的陽光灑落在校園,感受到了陽光裡的恬靜溫暖,也感受到了作者對台中的歸屬感。

工作內容分配

內容簡介:許沁儀
改編橋段:胡維心
拍攝理念:許沁儀
文本分析:蔡勝州
參考資料:白舒閔
旁白配音:胡維心,白舒閔
影片拍攝:許沁儀(老師),蔡勝州(學生1),陳覽繽(學生2)
影片剪輯:陳覽繽
字幕:蔡勝州
彙整:所有組員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