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嚴長壽〈漫遊,花蓮〉
出處:《旅行台灣》(2008/4/22),頁245
作者先以他過去當兵的回憶,帶出他對花蓮的印象,而她的記憶裡的七星潭只是個純樸的小漁村,而作者喜歡在下哨沒事時,躺在沙灘戴著耳機聽著貝多芬,享受一個人的空間,但是對他來說,這是一段生命裡再也追尋不回的記憶。
除了七星潭,作者也會利用營區放假,搭公車到天祥、太魯閣等散步,他任位在山頭裡步行,是很享受且奇妙的經驗,峽谷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開闊,但是自己耳朵聽到的,卻只有自己的呼吸聲……
其實,我蠻能體會這種跟心靈對話的感覺,爬3000公尺以上的特別有感覺,身邊環境只有碎石坡,還有迎面而來的強風及為數不多的高山植物,這個當下就是讓我盡情享受自己與自己的靜默相處,天地獨享。
接著作者時間軸拉回現代,隨著時間的陶鍊,花蓮也從過去的純樸走向成熟的風貌,美麗的山水依舊,卻也未能掩飾歲月的痕跡。那三十多年前有游泳的海灘,一輛輛載運砂石喧囂而過的卡車聲不斷的劃過原來的寧靜的山谷、河床,但是相對的,在另一個城市的角落,一個個創意的生活主張正逐漸形成。有賣咖啡還有與大自然得精緻餐館,也有從台北遷住到花蓮的原舞者,更有從台灣各地的藝術家,他們都在進行新的花東文化改造革命,深怕花蓮這片淨土會被急迫的開發取代。
接著作者以接續的手法說明現代人對旅行文化有新的方式,現代人喜歡把腳步放慢,用細細享受咀嚼的漫遊滋味,像是禪修的體驗,茶藝的品茗,自行車環島之旅等。
最後一段作者說明了不同階段的旅遊性質,第一階段叫做走馬看花,例如說進香團、環島十日遊等,這是最糟糕的旅遊方式因為甚麼深刻的印象都沒留下。第二階段相對起來就專業多了,他是要求講求體驗,在旅行的過程中要有知性的感受,從中挖掘樂趣。最後一個階段,可以說是大師級了,用英文來說 [Go somewhere do nothing],這個階段的旅行已經沒有目的性了,只是到一個地方去做幾件事,我無法體會那麼高的意境
最終,作者把話鋒拉回花蓮,他認為現在的花蓮,是一個正在被大眾努力保持有著永續經營的未來,一個可以深度旅遊的花蓮,而他非常樂見這種情況
感想:光是搭車就要搭有段時間,如果下次還有機會出去的話先去近一點比較適合。
花蓮其實很大,有名的景點或私房景點都很多,在沿海的省道旁邊,就有很多海洋風景區
現在不論去哪裡,只要在網路上打地點,就會跳出成千上萬的選擇,最主要也只有時間的問題而已
而我這次走的行程,是比較偏大眾,但又不會需要趕行程,在作者心目中應該是1.5階段的旅遊的行程吧。
海洋公園主要是給遊客看看海,拍個照,但是我認為單純坐在石頭上看海也挺不錯的,沉澱心靈,就跟嚴長壽一樣在七星潭聽貝多芬,純粹的放鬆。也許海事大自然給人類最棒的禮物,從最開始的生命誕生,到現在許多人類還是要海洋吃飯,所又
下兩張圖都是在七星潭拍的,看來我能感覺到作者為甚麼願意在這裡放鬆了。七星潭確實很美,美到讓人眼睛離不開遠方的海洋,感覺只要一直注視著遠方,所有煩惱問題都能解決,柑碧瑟的海洋隨著時間有著不一樣的顏色,像是左圖可以看到太陽剛出來,再搭配著一點雲朵遮蔽,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夕陽呢!這時太陽與海水的搭配,可說是天衣無縫,在岸上的我感覺蓊鬱的潮水有股深層的魔力,映照著暗沉的陽光則透露出海洋的神祕。
第二張其實是第一張拍完沒過多久所再度拍攝的,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在這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就有那麼大的變化,此時的海,看起來有些憂鬱,跟上一張的神祕感有著截然不同的心靈體驗。
看著純淨的海,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作者西汪能以永續經營的方式來保護花蓮,因為大自然一旦被破壞就難以復原了。
我覺得整趟旅程最棒的應該是清水斷崖的日出,私心認為比七星潭的更美,畢竟凌晨4.爬起來,七機車騎了快一小時,從大地完全黑暗,到蘇花公路天色漸漸開明,沿著峭壁慢慢駛向斷崖,那種與山、海共同的心靈悸動,是很難用文字來去解釋的,畢竟我是理組人,沒辦法用華麗的言語敘述,我只能夠記在腦海裡,跟嚴長壽一樣,在多年之後用大腦回憶起這趟美好的旅行,縱使我知道它終究是生命裡再也追尋不回的記憶。
之所以選擇這篇,想說選個不一樣的,剛好也要去花蓮一趟,就選這篇了。另外,我以為嚴長壽只是個企業家,我發現他寫的文章蠻有水準的,文筆思路清晰,不會像純文學一直用很難懂的言詞來比喻,該感動的地方有感動,理性分析的地方很理性,這才是文學。
花蓮很多夜市。
夜市什麼都好吃。
但跟朋友去會特別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