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分成功的三角之戀

執筆:植病一 許沁儀
文本:劉克襄〈追分成功的三角之戀〉
出處:《安靜得遊蕩》(皇冠出版社,2004年三月),頁47-51

作者此次的旅行以火車為交通工具,從彰化車站、彰化扇形車庫、追分車站,一路描繪沿途所見,直到成功車站。其中,特別以彰化為描述的主要地區,以抒發他兒時的記憶和他對母親年輕時的想像

以彰化為起始點,從彰化車站下車步行十多分鐘來到扇形車庫,扇形車庫的占地廣大、結構特殊,從軌道的交叉錯落到火車停放在車庫的數量可見從前的規模壯觀,看到許多工人們努力的在翻修、保養,被刷上彩漆的火車頭煥然一新,還聞到了濃濃的油漆味,與十年前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大相徑庭。

作者踏足此地並未多加贅述扇形車庫的外貌,反而著重在歷史的回顧,欣賞著這全世界罕見的扇形車庫,文中描述:「列車的班次遠比台中車站密集,調度作業更是繁忙吃重」,一幕幕早期台灣運輸產業的熱鬧畫面頓時浮現。

彰化車站是台中山海線的交會點,火車開往海線的下一站是追分,開往山線是成功,追分成功兩站火車之間有一段火車稱作成追線鐵路,三站的關係密不可分,作者繼續以火車為交通工具,以車站為點,鐵路軌道為線的方式,把旅途所見所感一一串聯起來,每個點都有一段歷史或故事或作者的個人經驗,他藉由區間車緩緩北上的步調和節奏,回顧整趟旅程所蘊藏的童年記憶。

離開了彰化車站,作者寫到的「開始美麗而荒涼的海線之旅」,與既為人熟知又曾因此熱賣的『追分成功』車票形成強烈對比,所謂熱鬧不過是「去那挑日期,買硬紙火車票,過過旅遊觀光之癮」的人潮,來了又走,僅僅是踩點、走馬看花的心態便無法好好享受當地的氛圍和人情味,抑或是有年代感的斑剝木牆所封存的歷史韻味,作者因此產生「荒涼」之感。

追分車站內古樸的鵝黃色牆壁依然斑剝,新刷上了紅咖啡色木樁的漆,有三兩個旅客在等車,而在外散步、清掃追分許願池的是老站長,人潮已無當時作者到訪時的多,但日式建築的保存依舊,作者透過講述追分車站過去的功能,例如鹽、磚瓦的運輸,來帶出早期的台灣印象。


作者覺得成功車站本體並非他回憶的重點,雖然在他的認知裡,這是一個有著複雜情感的地方,那裡並非日式建築,也無特殊的車站功能,卻是一個相聚和離別的地方,他使用了追朔的手法,簡述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前,被火車運來成功嶺受訓、和家人朋友們的離別時的情景。作者藉由書寫成功車站這個點又為讀者拉出了另一條支線,也是他比較著重的點「他母親的回憶」。

在四、五十年前車站附近有家王田造紙廠,還有她從彰化老家一路北上到台中讀書,最後下嫁烏日的這許多日子,都是他母親的記憶,透過作者轉述。

作者喜歡站在八卦山上眺望火車,想像當年他母親北上;而身為讀者的我們,藉由走訪這些作者所熟悉的地方,感受這些地方帶給作者的童年和多年後重遊時心情上的轉變,文中作者有寫到:「如童年一樣的興奮,繼續看著火車」。

旅行前交通和地方歷史的資料有助於我以較輕鬆的心情順利玩成一個人的旅行,也藉由事先分析作者的心境和寫作手法,使我較深入的了解旅途中應該要特別注意的在地景象,並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從斗六車站到台中車站來來回回無數次,總是一個地方上車又在另一個地方下車,沿途經過了好幾站站名十分熟悉,卻從來沒有想過要中途下車看看窗框以外的風景,再加上我覺得劉克襄的旅行文學作品很有溫度而選了此文本,此次旅行的這幾站,是我一個人在外讀書與家的一種連結。旅途中,最讓人熟悉的就是火車轟隆轟隆的聲響,我沿著軌道線緩緩向前,欣賞火紅的夕陽照耀整座台中城市,月台上,反家的人潮讓晚間轉涼的空氣頓時有了溫度,身為旅人,不論是依循著誰走過的路去走,沿途的風景和到達目的地時所看到的景象遠比書本描述得更具真實感,我並不感到震撼或失望,因為我眼中的車站已有了作者的童年印象。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