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文化之旅

執筆:化學一 洪鈺准
文本:翁禎霞《屏東鄉鎮‧輕旅行:走讀文化之旅》
出處:《屏東鄉鎮‧輕旅行:走讀文化之旅》(遠景,2015/10初版一刷),頁138

作者就以屏東市為出發點,以文化當作旅程的起點再延伸到壯麗的大武山,再從旖麗的大武山連結到在地的族群,又延伸到屏東翻轉舊地的新綠。

漫步城市博物館


作者以屏東這座城市的天氣來當作開頭,「亮烈陽光,翠綠椰林」,讓讀者在一開頭就有著強烈的天氣帶入感,想像自己處在一個國境之南著名的熱力之下,再以市區道路作為連結,「市區中山路上的南國風情就像是進入屏東市必要的風景」,加強帶入感,道路本身就是一個連結,連結人與地,從短短的兩行我們的心中已有著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與地利了,再透過景象的描寫,使景象更加具現化,「一路跟著陽光下椰子樹長長的身影」也補上人與在地的美食,「但市街裡的喧囂人情、古向美味一樣沒少」,讓整個在地鄉土的風味如眼前一般。作家靈活運用實際看到的景物,與在地的連結,本書就以文化為基礎讓人可以感受到不同面貌的景物。

作者的旅行路線經過屏東美術館、屏東旅遊文學館、蔣軍之屋、軍歌館、貫穿屏東市的萬年溪河畔,這些點剛好都是以徒步的距離都可以到達,在這「剛剛好」城市裡這樣輕旅行

實際上屏東市處在一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轉折點,你依然可以再快速如旋風般的現代社會看見快被人遺忘的歷史舊址,再第一段作者提到了原為屏東市公所的屏東美術館,再周圍高樓林立的市區它依然保持著半世紀前的樣貌,傳統的洗石子圍牆、透露著舊舊氣息的木格窗,就算過了半個世紀它依然不被環境改變,想像著曾經在裡面翻騰的政治歷史。而我實際走訪可以看見如作者所說與周圍的建築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原為傳統的公務建築再重新塑造後可以看見與文藝相關的氣息。裡面的展覽也會常常更換,進去參觀也並不需要收費,非常親民,抬起頭來也可以看見原本木造的橫樑依然是透露著香氣的木製建築裡面的們也都是傳統的木製門,再藝術展覽的背後我們依然可以看見這棟老房子的歲月痕跡。而傍晚時走過這棟建築也會想起它背後所擁抱的歷史,非常推薦實際參觀。


屏東美術館與周圍的房屋有著明顯不同的建築風格,門口依然保留著舊式木門,外表也沒有現代建築常見到的油漆粉刷,依然保留著原始建築的樣貌。在時光的迴廊裡他彷彿是靜止一般,只有來來去去的人才讓你知道他室經理過多少歲月。

時光長廊裡的行軍聲


不知道當年將軍離開的時候,是否曾下令老官舍一定要堅守崗位,任憑歲月翻過老牆,玉蘭樹上的玉蘭開了又謝,青島街兩側的老官舍始終像個守護將軍的忠誠士兵,半世紀來都在等著將軍再度開啟那扇門,開啟那一段在軍歌中離鄉又回鄉的記憶。

作者把中時守護崗位的老房子想像成盡忠職守的軍人,透過擬人的手法把房屋背後的歷史也帶入,讓我們不禁好奇這一棟棟的老房子有這甚麼樣不同的故事。以佇立半世紀的房屋為時空的介質,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憶起老房子老故事。一切都變了,一切也都沒變,只有將軍之屋前,玉蘭花的站崗勤務依舊是歲歲年年。誰才是時間的的勝利者?恐怕是沒有答案的。

往青島街與中山路走,遠遠就可以看見有著奇怪造型的水塔就是講軍之屋了,這裡是為了日治時期的日本陸軍飛行第八聯隊所設立的官舍「崇蘭陸軍官舍」,在二戰過後國民政府來台,軍官宿舍改為空軍眷村,勝利新村則由孫立人將軍為首的陸軍單位接收作為陸軍高階將領的眷舍。可以看見傳統的洗石子圍牆,雖然水泥房屋堅固但在當時算是昂貴的建材,所以房屋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珍貴的檜木為主材,而建造時由於台灣屬於熱帶地區,日本人建築時會在房屋的上下保留通風口,也把房屋架高,不只可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雨季時也可以通風防止木製建材因為濕氣發霉,防止因為天氣悶熱所造成的瘧疾等問題。而房屋內部展示著許多民國初年的物品頗有一個時空膠囊的感覺,可以感受到自己彷彿穿越時空來到四、五十年前的眷村。而近幾年屏東縣政府也極力保存這些原本要被拆除的老眷村,除了將軍之屋外,路旁的房屋也都在進行改建的工程,雖然只能透過零星的縫隙看見重獲新生的眷村,但也更期待到時候全部修復完成,可以讓整體眷村重新回過來。騎著腳踏車穿越過這些景點實際上讓我心境有著不同的感受,那年代的戰爭對我們太沒實際感如今只是課本死板的敘述,可看見這些老房子才讓你有實感,這裡,是真的也有人曾經生活度過。甚至連著名的作家張曉風老師也是在勝利新村長大的,作家郭漢辰老師也打算經營屏東的文學館以張曉風老師的故居為出發點,讓人期待這裡未來完成整體的社區,成功把整個勝利新村轉型成屏東的歷史博物館。

實際上安排旅程的時候很剛好撞到學校期中考試,自己也沒有提早發現,導致這趟旅程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可以細細瀏覽,是在一趟匆匆的過程走完全部的景點,也有許多書中提到的景點並沒有去,十分的可惜,雖然在出發前便已經想好大概的旅遊路線,但是也恰好有些景點沒有營業導致要臨時換旅遊路線。而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屏東就是我出生的家鄉,雖然是個土生土長的屏東人但日常生活也頂多是在家裡與學校之間擺盪,對於這塊土底我知道的太少了,在國高三的暑假我有參加學校舉辦的營隊,目的就是讓這塊土地的小孩重新認識自己,找回自己的本土意識,現在社會小孩大多都被網路上聲聲色色的影音資訊覆蓋,對於自己的自我意識太過薄弱,希望能透過這種本土文化意識的推廣換回失去的鄉土認同。旅行也正好是實踐的最好選項,透過實地的探索讓人有切深的文化感受。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