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麵、蜂炮之外的鹽水

執筆:食生一 胡維心
文本:劉克襄〈意麵、蜂炮之外的鹽水〉
出處:《裡台灣》(2013/10,初版五刷),頁110~115


鹽水離我的家鄉很近,大概只有三十分鐘的路程而已,但是我卻從來沒有去過。之前對鹽水的認識只有蜂炮、意麵還有燈節,只知道在蜂炮那一天住在鹽水的同學都可以先回家,因為道路會被封起來。所以這次在做旅行文學報告時,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意麵、蜂炮之外的鹽水」就很好奇,也想說趁著這個機會認識一下自己家鄉附近的城市,所以決定跟著作家劉克襄的腳步實際走一趟特別的鹽水之旅。

大家去鹽水通常都是為了看蜂炮、吃意麵或逛燈節,而作者雖然很常去鹽水,卻都避開這些特殊節慶。這次他去鹽水按照慣例先去吃了意麵、去八角樓,再去橋南老街。因為好奇這兩個地點為何成為作者的固定行程,也為了在旅行中更加了解這些地點的歷史,所以我上網查了它們的介紹:八角樓是鹽水的著名的古蹟景點,是經營糖業的葉家的富家豪宅,也因為曾被伏見宮貞愛親王作為下榻處而設有石碑;橋南老街原是鹽水的熱鬧街道,因港口淤積而逐漸沒落。在文中,作者將八角樓比擬成地方角頭,顯示八角樓對鹽水的重要性,並透過拎著月琴在街心彈唱的退休郵差與和與作者相互寒暄的打鐵師傅展現出鹽水的古樸和人們的自在悠閒與熱情。在八角樓我很剛好地遇到交響樂團在此演出懷舊歌曲,看著眼前的古蹟搭配樂音,讓人更能作者在書中所提到的思古之幽情。接著從八角樓沿著中山路再轉往康樂路直走,就會到達橋南老街,進到最知名的泉利打鐵舖參觀,看到很多打鐵用具,打鐵師傅也驕傲地和我們介紹他的作品,老街兩旁的老屋很冷清,整條街只聽到偶爾傳來的摩托車聲和打鐵聲,也沒有遇到作者所提到的退休郵差,看著這些木造老屋,可以想像過去的繁華,與現今的冷清形成強烈對比。不過,我在老街盡頭遇到人們正在請客,那和樂融融的氣氛讓人真實感受到書中鹽水的活力與熱情。


整篇文章的重點則在於作者意外發現的景點----台灣詩路,作者以大半的篇幅在講述自己對詩路的看法與感受。作者藉由台灣詩路與其他文學步道的差異帶出他對台灣詩路的欣賞與他看待地方旅遊的觀點,台灣詩路是由地方人士捐贈的,和其他多數文學步道僅是為了開發新的觀光景點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不是商業化的、膚淺的,而是有融入在地特色的、有深度的觀光景點,儘管寫到的詩作並不都是很有名的作家或作品,卻是和當地有連結的、本土性的作品。

台灣詩路距離較為熱鬧的鹽水市區有一段距離,土地很遼闊,筆直的道路旁波浪型的紅磚矮牆上寫著一篇篇的詩作,附近的環境相當乾淨舒服,和作者的形容差不多,很難想像之前只是一塊荒廢地。當我走在台灣詩路上,看著這些詩作時,體會文中提到這些詩是「透過土地昇華,長年生活於此,才可能積蘊出來,百分百反映現實環境的文學語言。」,就像我在詩路上看到的詩〈鹽分地帶〉,就融合了詩人生活地方的特色與土地上人們堅毅與勇氣的特質,讓人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講的讀這些詩時的感動。而這次我很幸運地遇到詩路的主人正在吟詩給一群年輕人聽,我也佇足欣賞,經過含有豐沛感情得聲音詮釋過的詩句,更能讓人體會詩中的優雅與情感,我也更能理解為甚麼作者建議可以再增加導覽人員的朗讀與一些關於作家生平或書寫理由之類的額外的資訊,因為能更讓我們這些一般遊客理解詩意,增加旅行的深度。

作家無須名滿天下,而在於他和小鎮結緣的情分。文學步道亦如是,地方旅遊方能豐厚。」這是作者所作的結論,也是他對台灣詩路的感受。這段話也正如第一堂課時老師所說的,地方旅遊若要持久,就必須要和在地文化做結合,展現這塊土地上人們的文化,才會讓人一來再來,而且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收穫,我想,台灣詩路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即使沒有很有名氣,卻可以讓人體會到這片土地的溫度。

相關資料出處:
https://www.twtainan.net/zh-tw/Attractions/Detail/490/%E5%85%AB%E8%A7%92%E6%A8%93
(台南旅遊網----八角樓景點介紹)
https://www.twtainan.net/zh-tw/attractions/detail/494
(台南旅遊網----鹽水橋南老街景點介紹)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