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尖山山道

執筆:土木二 姚利芸
文本:馮菊枝〈十八尖山山道〉
出處:《閱讀文學地景(散文篇)》(聯合文學,2008/5/13),頁167-172


文章分為三大部分,首先以一位穿著鮮艷、摩登的女子來作為開頭,凸顯她在輕便的登山客和綠意的山中的不同,引出作者對女子行為表情的一些觀察和猜測。接著,開始描述作者在散步的同時,觀察路過形形色色的人,有闔家同樂、有滿腹心事,有步履瞞珊的老人、有健步如飛的壯年,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模式,側面描寫了十八尖山的豐富度和生命力。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寫一個女孩,用旁邊父親跟小孩的溫馨的對話,襯托她的孤單跟心事重重,作者藉由聯想,開始描寫女孩的愛情故事,也可能是藉由這個聯想來與空靈的山做對比,一種世俗紅塵跟自然的對比,還有她的心情與殘花做的呼應。第三部分是作者的心情,描寫了散步途中經過的風景,除了對自然的喟歎,也引出了人生如同山道一樣的蜿蜒起伏,且不論是在人生旅途還是在山間行旅,累了還是傷了,都可以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治愈身心。文章最後再次引出女孩,這裡腳步輕快與前頭的沉重有了轉變,前後呼應,側面證實作者提到的自然能治愈身心的最好證明。


十八尖山對於新竹市來說,是一個著名的地標,也是新竹市人假日出門踏青的好場所,而對我來說,是兒時記憶。小的時候,爸媽常常帶著我和妹妹一起去爬山,後來長大了就逐漸減少了。高中三年,在新竹市就讀,也很少跨越去鐵道的另一頭,去重回兒時記憶,這次藉由這個機會,選擇了這個文本,一起跟著父母來十八尖山散心,有了一種與以前不一樣的感覺。

在入口的登山道,有座涼亭,剛好快接近萬聖節,有一群阿公阿嬤穿戴著一些特殊的服裝,在裡面唱歌跳舞、表演才藝,讓我一進山就感受到了周遭的人帶來的活力跟生命力,讓對於爬山很抗拒的我,多了一些興致在。

或許是真的很久很久沒來十八尖山了,一切的景象很熟悉但又帶點陌生,所以邊走邊看的時候,其實還是比較好奇的。因為是假日,來往的行人還是蠻多的,跟作者所描繪的場景真的十分貼切,有攜家帶眷的,有獨來獨往的,有緩慢步行的,有健步如飛的,宛如身置書中的場景,而我就像是游離在場景外的旁觀者,觀察著這山林中的世俗跟人情味。

山頂端有個幸福亭,那裡是可以俯瞰整個新竹市的好地方,旁邊還有飲水機提供山客引用,十分的便利,果然太久沒來,都跟以前的記憶有了差距。在幸福亭背後有個可以直接下山的階梯,也可以選擇繞著山坡,蜿蜒而下,因為許久沒來,我們全家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走遠路。由於記憶模糊,所以彎下去的有段路走到了死路,不過那裡有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是新竹市的自行車自由車場,紅綠相間的場地,給滿山的翠綠帶來了不一樣的色彩,十分的有活力,而且站在那邊,可以迎接著新竹最著名的特產—風,給我們的洗禮,算是我這趟旅程另類的收穫吧!

回程的路有稍許的疲憊了,但是邊走邊感受大自然給我的生機跟溫柔的氣息,真的可以把在世俗累積的疲憊消除,聽著身旁山客們的談論、歡笑,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走著走著就想著,或許許多不如意的事其實沒那麼不如意,只要我們願意轉個心境,就算是不一樣的路,也可以發現新的風景,如果還是不行,那就來大自然中做個洗禮吧。雖然去大自然走走不可能馬上回去就能解決問題,但是如果不換個思路換個心境,問題是真的沒辦法解決的,所以說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不轉就來大自然多轉轉吧。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