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溫州街到溫州街

執筆:中文一 許慈軒
文本:林文月〈從溫州街到溫州街〉


我辭出如今已經不能看見鄭先生的溫州街七十四巷,信步穿過辛亥路,然後走到對面的溫州街。秋意尚未的臺北夜空,有星光明滅,但周遭四處飄著悶熱的暑氣。我又一次非常非常懷念三年前仲春的那個上午,淚水便禁不住地婆娑而往下流。我在巷道中忽然駐足。溫州街十八巷也不再能見到臺先生了。而且,據說那一幢日式木屋已不存在,如今鋼筋水泥的一大片高樓正在加速建造中;自臺先生過世後,實在不敢再走過那一帶地區。我又緩緩走向前,有時閃身讓車輛通過。



閱讀〈溫州街到溫州街〉是透過最不親切的途徑接觸,它是高中課文中人人耳熟能詳的章節,然而作者追懷恩師真摯的行止風貌,由溫州街到溫州街交疊出時空的換轉、人事的變遷、生命的生滅,令我感動不已。就擷取的此段而言,作者以第一人稱觀點敘事,由「我」之感受出發而情感得以渲染而動人,其思念恩師的情緒溢於文字之外,再來即是以細節鋪陳抒情,透過平凡而瑣碎的片段將情意寄託於景物與氛圍,例如:以秋意、夜空、明滅的意象藉形顯神,以及感性細膩的時空意識交織,從日式木屋到水泥高樓,刻劃境異情遷、今昔滄桑之感,並佐以前後呼應,在今昔真幻之間,以懷念和煦的師恩作結。

初次邂逅溫州街,驚喜的是原來台北還有一處地方,這樣的質樸平凡卻深深吸引人,之後我便常常來訪,每逢閒暇就喜歡來這裡溜噠,有書店、下午茶、城市綠蔭、日式老屋的環繞,我往往能在這裡找到安慰生活的調劑,或是給予陳舊靈魂一絲新意。不用看遊記或是任何的介紹,溫州街的人文典雅氣息是會說話的,自你前腳走進,那樣的氛圍便會隨後從腳跟氤氳成頂上一朵氣質,在這裡沒有市中心的熱鬧喧嘩,常見的市井情趣這裡似乎也不存在,有的是不落俗套的街景,和有故事的人們,溫州街之所以特別,就是因為如此吧。

我習慣在午餐時間過後,搭捷運到大安森林公園站,穿越市叢林再走進青田街,像是一首好歌應有的前奏,也像祭禮前的沐浴淨身,為的是走進溫州街。因為糊塗的毛病,我老是記不得一樣的路線,也因此因禍得福,讓我得以開發巷弄間的口袋名單,且每一次親臨,真的是應證羅丹所說: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為美俯拾即是,例如一個街角,甚至是出牆的鮮花,都格外的別緻動人。

在夕陽西下時我會前往AGCT GROUP,一家擁有綠意高挑視野的小店,選坐窗邊的高腳椅,夏天時點氣泡飲,冬天時點鹹派,讀詩讀散文也讀小說;在前往的途中我會經過路邊撿到一隻貓,是一間有柔和陳設和親人的貓的咖啡廳,我常常是蹲在店門邊攝影那些小可愛的一舉一動,稍晚人潮不多時,我還會坐在店外的木長椅上任貓兒在膝上打呼嚕。門禁還是要有的吧,我常是留戀於這一塊世外桃源而忘歸,而回家的路線卻不同來時的情況,我都會走橋下的這條路,像是一條隧道,告訴自己: 現在已經走出溫州街了,回到世界了,一個正式的告別總能安頓好一段回憶。

會走進溫州街並不是透過書本或是網路資訊,因為身邊有文青的朋友,是他帶我進入一個培養思緒的世界,在我養成來溫州街的習慣後,才開始翻閱部落客文章,但其實自己真正經歷過才能體會,別人的文字終究只是別人的,看過之後反而覺得收穫不多,而旅行文學的課堂知識便幫助將我這樣主觀的想法與感受記錄下來,但願成為自己永恆的記憶,也能成為他人的感動。

走讀溫州街是源於想要了解選讀文章之意境與背景,習慣溫州街是因為想要過有意識的生活,因為在這裡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溫度,也是在這裡甦醒我對於未來的期待。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