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書店:我的臺中記憶

執筆:歷史二 黃郁晴
文本:路寒袖〈借道書店 我的臺中記憶〉
出處:《城市書寫》(2014.12,初版一刷),頁102-107

路寒袖是台灣十分著名的詩人,亦是台中頗具代表性的作家。這本《城市書寫》,精選33位作家,描寫了它們對於台中的印象與回憶,而以往路寒袖多見詩作,此刻見到他的散文頗讓我好奇,同時他以「書店」作為回憶的觸角,對於喜歡逛書店的我也是一大吸引力。讀完文章,也能發現作者在台中之足跡也多是我的活動區域,然而讀著文章,卻頗覺今昔之差異,這也是我選擇這篇作品的原因。

本篇文章以時間脈絡為軸線性敘述,開頭先簡述作者兒時對台中朦朧的印象,再以三個小標題分別記述其初至台中、高中生活、以及日後重新回到台中工作之今昔對比,以與人之間的故事和與地點空間的記述,串聯起於台中之記憶印象。

作者出身大甲,其在一開頭即點出台中是一個「繁富多彩的城市」,然而這只是一個存於口耳相傳之虛幻想像,直到他考上一中,方得有進一步的連結,也在下文娓娓道出具體的美麗姿態。第一段「熟悉之旅鬧烏龍」敘述初次到台中的經驗,經驗本身不僅趣味十足,也引發觀者的好奇心。描述完故事後則記述最初的起點──當時的住處以及門口的豐仁冰,對旅人來說的知名景點轉身一變成為作者念念不忘的回憶,「門口是名聞遐邇的豐仁冰,碎冰為底,加入1球特製的冰淇淋,1匙大紅豆,淋上酸梅汁、糖水,就是1杯我吃了幾十年的文學奶嘴。」奶嘴的比喻十分精確,不僅是口中所含食之物,也意涵豐仁冰伴隨作者在台中的時光,哺育其養分而能成今日之文學家。

第二節「悠遊文學難自拔」則以人和地點為基準,作者在台中的生活也鋪展在我們眼前,開頭先分享成為「老鳥」之後換了幾處居所,生活圈擴充至一中商圈外。作者的快樂並非來自空間本身,而是身處空間下與人的交往,與好友同住、與米店老闆娘聊天、社團朋友們一起聚會,以及巷口外喜愛西洋音樂的好友,作者由內而外的從房間、一樓米店、露臺、巷口外,我們可以很輕易的想像出一個高中生的美好時光,就這樣隨著空間的安排一一出現。高中時期,中區的各家書局又是一項美好的經驗,同時也在這點題。這裡不再是線性的敘事,而以作者相熟、重視的程度介紹,除了地理位置也輔以記憶,當時文化氛圍濃厚的車站前──中央書局、學海書局、水牛書城,儘管未能延續,但今日讀來卻是十分可貴的歷史。

第三節「最是回味老書店」則從過往回到現今,重新觀看昔日的美好經驗,卻是人去樓空,前文所述的繁華似乎都成了一場夢。跟隨發展重心的轉變,作者生活從前述的一中商圈,到五權路以南火車站一帶,此時進一步擴展至文心路上,工作和居所也都轉移至此,前述蕭條的寂寥並非永久的黑暗,作者在結尾處言:「畢竟時間永不停滯,都市的改變無時或歇,所以後來,我索性定居文心路,由此起步,重新認識這哺育、引領我踏上文學之路的臺中城。」結尾實是一新的開始,台中記憶毋寧是高中的記憶,至此對作者而言,則是即將邁入於台中的第二階段。

文中提及之地點多是我熟悉之處,而讀完文本再次造訪,其實更有感觸。我從台中一中出發,學生正稀稀散散的步出校園,或許就像當年路寒袖走回對面的家中一樣。豐仁冰仍持續營業,提供的冰品也正如記述所說,這可是持續了數十年的好滋味,吃來頗覺難能可貴。

一中商圈仍舊繁華,然而火車站前的書局就非如此。如第三節所說幾家書局皆已倒閉,水牛書城原址在三民路上,文內提及已變成一條婚紗攝影街,而我騎腳踏車經過,仍有許多店家專賣婚紗,但規模和密度並不如想像中高,有些店面甚至空租著,頗有些淒涼之感。而學海書局的舊址也變成運動用品店,我仔細找了找,都沒看見過往曾作為書局的痕跡。
 
然而頗為可喜的是中央書局的再次營業。鼎鼎大名的台灣文協就在這邊生根發芽,藉這次機會終於造訪,原址重修仍佇立在台灣大道上(原中正路)頗為氣派,內裡簡約的裝修也十分具有氛圍,選書亦以人文社會及台中鄉土為主,除了懷想路寒袖當時讀莎士比亞的場景,更能想像昔日文協與會成員討論文學、政事的畫面。閱讀完這篇作品,其實更令人唏噓時間下的快速轉變。從作者高中生活到再度回來的短短二十年,就已發生諸多轉變,而到了今日造訪又有不同的改變,在時間的洪流下我們是多麼的渺小?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