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車走過

執筆:園藝三 陳霆剛
文本:廖玉蕙〈當火車走過〉
出處:台灣文學網

一、 作家如何寫:心境和手法

作者在《當火車走過》文章中,將自己的生命史與火車、鐵路做連結,當鐵軌上的火車一輛輛經過,作者也一步步的成長,作者人生中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家後的四個階段分別和不同的鐵路對應。

童年的作者對應著稻田間的台糖小鐵路,被以視覺摹寫在田野間弓背慢行的小火車,是作者在童年一個人時幻想著四處流浪的靈感,也是和小夥伴們追逐小火車、偷拔甘蔗的驚險刺激,無處不述說著童年時充滿想像力和生命力的生活。

搬家後的小鐵路卻給了作者不同的觀感,家禽的橫死、草蓆下的屍體、家屬們呼天搶地的哀號,生活在鐵軌旁所見證的死亡,給了作者幼小的心靈巨大的震撼,一幕幕彷彿在告訴作者隨著長大後世界不再是無憂無慮、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生死存亡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的階段也是她必須要了解和面對。

當然,世界不全是充滿悲劇的,小鐵路也帶給了作者一家歡樂,不管是作者家僅有的丟薪水、曬紙錢景象,又或者是無心插柳之下,原本只是親情的表達問候,卻意外成為車內人員向車外住戶在不管相不相識的情況下相互招手致意的風光。這些早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純樸、熱情被作者無聲的記錄下來;火車帶來的歡樂從未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少女時期坐火車往返於潭子和台中之間通學的經驗,「擁擠」是作者最直觀的想法,甚是讓作者不得不險象環生的抓著同學的手臂掛在車廂外,卻也在無意間表現出在早期社會民風的保守和嚴苛,在保守年代對男女學生之間接觸的緊張,連擠火車也變得小心翼翼,現代讀者無法想像的畫面對比現今車廂內的景象反而更凸顯出社會、文化思想隨著時代的改變。

再次搬家後,生活中沒有火車的聲音讓作者十分不習慣,對比於上一次搬家的情況,長年在噪音的隙縫裡討生活,火車聲早就成為了作者一家生活中的習慣,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她們,其實早在作者沒有察覺的時候,火車早就已經默默地成為作者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樣生活片段的對比反而再次印證了火車對作者的重要。

但是當作者再次和火車相遇卻是要遠赴他鄉求學,與家庭離別。隨著成長,火車帶來的意義也逐漸改變:往返於大學與潭子間的鐵路不再是童年時對火車是四處流浪的幻想,而是對家鄉的思念和對返鄉的急切。

成家後往返於娘家、夫家的鐵路除了離別卻也多了一分煎熬,現在的作者不僅是母親的女兒,也是兒子的母親、丈夫的妻子,月台上的分離暗示成長而帶來的社會身分轉變是人生必經的,而這種改變帶來的落差,在月台上依依不捨告別裡、在火車上的無聲飲泣中一一展現。

而最後一段再和開頭互相呼應,當火車已經不再是生活中的必須,但是每每看到火車經過,作者總是不經意的駐足不前,對它的身影凝眸再三。在作者的回憶裡,火車充滿童趣、充滿活力、充滿悲劇、充滿溫暖、充滿少年少女間的矜持、充滿了鄉愁,充滿了離別,火車是萬種風情的、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筆下的火車不僅僅是交通工具,它是作者成長的見證,也是重溫回憶的媒介,作者在《當火車走過》中道出了她與火車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

二、 現地旅行時,作品如何帶給你不一樣的視野

通常旅行中火車、車站都不會被重視,每個人到站後就匆匆離開,這次因為這篇文章在台中、潭子、豐原火車站逗留,雖然新蓋的火車站大致的風格都相同,但是仍然能感受到她們的不同。除此之外還到了一生中可能都不會去的潭子加工出口區尋找當年糖廠和鐵路的痕跡,雖然沒有找到,但是走在園區內,腦海卻不斷想像著當年火車是如何進出、工人是如何搬貨。走在這工業風格濃厚的園區以及車水馬龍的道路上,要是沒有查詢資料,根本無法想像當初這裡是糖廠,而周圍都是鐵路和田地。



三、 相關資料的預先準備如何幫助你認識當地

再讀完文章後對於台中有甘蔗田、製糖廠感到驚訝,因為印象中糖廠都是在彰化、雲林和嘉義地區才有,所以才會對台中潭子的糖廠特別注意,雖然許多資料上都說明潭子許多的糖鐵都被完全拆除,但是我卻發現了一份由民間號召完成的日治時期糖鐵的路線圖(台湾 臺糖鐵道 廃線跡 配線図式路線図 https://is.gd/f93xn9),讓我有尋找的依據,可以規劃行走的路徑。

四、 為何選此文本,跟你自己的關係為何

火車是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小時候返鄉探親和出門旅遊都是用火車作為交通工具,而現在也和作者一樣把火車作為學校和家鄉的連接,火車也是充滿我許多回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設身處地的感覺到作者在書寫文章時的一些感情懷。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revious
Next Post »